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中国银行业40年:回顾、现状与展望

偏爱他| 2019-1-1 14:20 阅读 1608 评论 0

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梳理、总结中国改革的宝贵经验、展望未来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人大重阳系列讲座——对话人大名教授”之“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系列。12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主讲“中国银行业40年:回顾、现状与展望”。考虑到篇幅较长,演讲实录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发布。本文为董希淼研究员的演讲实录(上)。

董希淼:我今天向大家报告的主题是——中国银行业40年:回顾、现状与展望。其实我个人没有更多好介绍的,但是有一点,我一直是个银行民工,从业经历比较丰富,接近20年的时间在各个层级的机构都干过,在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都工作过,在支行也挂职当过副行长,现在是上市银行的独立董事。基于我这样的经历,想跟大家聊聊中国银行业这些年来发展变化的过程,讲讲背后我知道的一些故事和我自己个人的一些感悟。

我主要讲三个部门,也是个三段论:一是对中国银行业40年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二是谈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三是一起展望中国银行业未来。

一、银行业改革开放的起点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起点,从1978年开始,我正好是1977年出生,完整经历了这么个过程。

回顾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起点,就忘不了一篇重要的讲话。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很多人关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那个报告,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那篇报告当然非常重要,但1979年10月4日《关于经济工作几点意见》,也是很重要的文献,内容很短,在百度上都能搜到。这是其实是指导我们这么多年很重要的一篇文献。这篇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同时,还提到利用外资等问题。关于银行的内容虽然不多,但现在看仍然非常有指导意义。“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现在我们也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同时还强调,“任何单位要取得物资,要从银行贷款,都要付利息”。现在看这句话好像稀松平常,因此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和常识。但在当时情况下,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这次重要讲话之后,应该说中国银行业整个改革和开放才真正开始,这是个起点。

银行业改革开放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观察,一是对内深化改革,二是对外扩大开放。第一个维度,对内深化改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经营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二是监管体制改革,这构成了银行业改革的重要部分。第二个维度,银行业对外开放,可以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回顾。

总的来说,过去40年,在深化改革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现在的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全球第一,盈利能力全球第一,逐步由大向强转变。扩大开放,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过去40年,银行业核心关键词是“改革”,未来的关键词可能更多是“开放”,以开放促改革。

二、银行业改革开放历史回顾

(一)银行业深化改革

40年来,银行自身经营机制改革、体系完善可以简单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是专业化转型阶段。

第二阶段,1993年—2003年是商业化转型阶段。

第三阶段,2004年—2016年是市场化转型阶段。

第四阶段,2017年开始,中国银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目前正在进行之中。

1.专业化转型阶段。1978年之后,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银行业从机构体制上打破了人民银行“大一统”格局,开始探索专业银行的企业化发展。现在经常把中国人民银行叫成“央妈”,当时的央妈是什么事儿都干,既当爹又当妈,因为只有它一家。现在说的四大行1978年开始相继成立或分家,农业银行恢复设立,中国银行业从人民银行分出来,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设出来。比如建设银行,原来财政部一个内设机构,承担资金拨付的职能,哪个重大项目需要资金,就有建设银行拨付给他,这个钱不是贷款是拨付,是财政资金。当时有句话叫“计委点菜,建行埋单”。即便是中国人民银行,事实上也是财政部门的一部分。

工商银行1984年从人民银行分设出来,现在工商银行最大,大家叫它“宇宙行”,实际它年纪最轻。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历史都超过100年。这是专业化转型阶段,是为适应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在这个阶段,银行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成立,如1987年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相继成立。现在全国一共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是我们银行体系里最具市场活力的、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群体。前段时间,在中国银行业协会领导下,我参与编写《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三十年》一书,纪念股份制商业银行30年。这个时期,银行业机构虽然要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但权限非常有限;金融产品以存贷款为主,比较单一。



2.商业化转型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中国经济制度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1993年开始,银行业开启了商业化改革进程。1978年之后的专业银行,现在开始成为商业银行。比如,四大行原来叫国有专业银行,现在要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干了个什么事儿呢?分离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1993年,3家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把政策性业务剥离给这3家。当然,现在国开行强调自己是开发性金融。1999年还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贷款。时隔20年之后,现在不但有“四大”,各地还成立了大量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当然这是后话了。

1996年,有一件事情有一定标志性的。建设银行从1954年成立到1996年42年间,一直叫“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把“人民”两个字拿掉,改成“中国建设银行”。因为“人民”带有强烈的国家政权色彩,不利于塑造商业银行形象。

有一句顺口溜,正好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过程,叫“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商业化机构占比在提升,还有一些股份制银行相继也在成立。

3.从2004年开始,进入市场化转型阶段。一个标志性的事情是,2004年国务院启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制,推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现在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金融业改革最成功的一件事情。2004年开始,对如何改制有几套方案,原来戴相龙当央行行长时提出一套方案,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延续原来的做法即财政资金注资,把不良贷款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2003年开始,周小川就任央行行长,他主导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制,采取外汇储备来注资的模式,专门为此2003年底还成立了中央汇金公司,分别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了225亿美元,开启了四大行股份制改制的进程。

为什么说这次四大行改制是中国金融业改革最成功的改革呢?前面说了,1999年四大行剥离了1.4万亿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那么到2002年底四大行不良率是多少?按当时“一逾两呆”的口径,不良率是21.2%。如果按五级分类标准来衡量,2002年底四大行不良率是26.1%。除了建设银行不良率15%左右,其他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农业银行不良率达到36.6%,超过三分之一的贷款是不良贷款。当时不少国外人士认为,中国银行业已经“技术性破产”了。现在,中国银行业规模、盈利全球第一。2018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十大机构,前四名就是中国的四大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这次改革非常重要也非常成功。通过国家注资、财务重组,彻底消化历史包袱;按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还引入了境外合格投资者,既“引智”(智力)又“引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与内控管理,并在境内外公开市场上市,接受市场监督。如2005年10月,建设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拉开了四大行上市的序幕,;2006年6月,中国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10月,工商银行在上交所和港交所同步上市,是当时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首次公开招股。引进海外战略投资,也有人说国有资产贱卖。当然,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四大行股份制改造是主要的一点,我们还逐步建立一个多元化、市场化的银行体系,国开行、邮储银行,政策性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12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改革创新,有些开始到境外设机构,并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城商行上市的上市,跨区域经营也不少。还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制,在省级层面设立了省农信联社,维持县和市的独立法人,改成农合行和农商行。都说中国工商银行是宇宙行,农信系统的人不服,说我们才是真正的宇宙行。如果全国所有的农信系统加在一起算的话,确实机构数量、资产规模都超过了工商银行,但目前没有全国统一的管理机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一些限制。从2014年开始,微众银行等民营银行开始试点,现在一共17家民营银行。当然,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成果不光是这17家民营银行。在这之前,东部沿海一带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大量地进入银行,如浙江,民营资本持有75%以上的中小银行股份。

4.2017年开始,我们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3月份开始,随着严监管、强监管政策的实施,如出台“三三四十”一系列文件,整治银行业十大乱象,整个银行业迎来了一次很大的变化,应该说这个变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深刻的。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负债端“去杠杆”,包括收紧流动性,降低理财、存单等同业依赖,加大表外融资难度等;资产端“去通道”,包括限制同业空转、严控同业投资、规范影子银行、防范实质性风险,以及促进表外资金回归表内信贷等;业务模式“去池化”,包括打破刚兑、规范资金池、限制多层嵌套、实施穿透监管、防止监管套利等;强化监管能力建设,通过补短板防止监管空白或重叠,通过促进监管协调来加强监管标准统一和数据共享,同时强化监管问责。

当然,现在整个严监管、强监管节奏有所放缓,因为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不确定因素在增多。但严监管、强监管的总体方向不会改变。

以上是简单回顾整个银行四次转型。下面讲讲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内部改革很重要一方面是监管体制改革,也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1978—1995年,央行恢复监管职能。

1995—2002年,分业监管开始形成。

2002—2008年,监管体系全面建立。

2008—2017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监管体系进行持续调整。

2017年至今,强监管时代到来。

1978年开始,央行从财政部分立并独立,央妈又当妈又当爹。其实央行今年正好70岁,1948年就成立了。但在1978年之前,特别是文革这段时间,作为监管部门来说,它事实上是名存实亡。1978年从财政部撤出来,它是巨无霸,大一统,什么都管,既有央行的职责又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既是宏观政策的制定机构也是金融业监管部门,还直接经营业务,1984年之后才不直接经营,把经营性业务给工商银行。

1983年,国务院发了一个文件,专门宣布中央银行成立。1986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从法律法规上明确了人行作为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的职责。1995年,才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从国家立法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银行作为央行的地位。

1995年开始,进入了分业监管的体制,标志性的就是《商业银行法》通过,银行业改革发展有了一个法律的保障。

1997年11月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是个重要的里程碑,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其实做了很多事情,意义非常重大。其中实施商业银行改革、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等都是这次会议做出的决定。从监管体制看,从两个事情开始实施分业监管:一是决定成立保监会,二是决定改革证监会。其实证监会1992年就成立了,当时还会有国务院证监委,证监会作为证监委的执行部门,它的权限相对是比较小的。1997年之后,它真正成立证券市场的监管者,这样就把证券和保险从央行分出来,分业监管体系得以确立。

分业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是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当时决定人民银行不再肩负金融机构监管职责,专门成为货币政策制订、维护金融稳定、进行宏观调控的部门。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国家立法上确定它是国家银行,这时候还兼有金融监管职责,2002年开始才成为宏观调控部门,这时决定成立银监会。过了一年以后,2003年之后,中国银监会才正式成立,负责对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监管,信托业的监管也从央行移交给银监会。应该说,2003年之后,“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系才定型。但历史验证了那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003年“一行三会”体系正式形成,时隔15年之后又改了,改成“一行两会”。

2003年之后,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如果说央行是央妈的话,那么现在正式有了“亲爸”。当年年底通过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逐步构建了银行业的监管框架,形成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合规监管框架,还进行了银行的改制,2004年开始进入市场化转型阶段,中国银行业协会业成立了,对外开放步伐也在加快。

2008年之后监管体系进行了一些调整,2008年金融危机确实对我们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结合国际金融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实际,针对危机中暴露的短板和不足,对于银行业的监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反思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党得十九大讲到金融就是104个字,比较长的一句话“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是十九大一个非常新的表述。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监管体系进入“一委一行两会”时代。当然,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还有一环——地方政府。它们在金融监管的角色和作用,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的强监管、严监管,确实存在监管节奏过快的问题。强监管、严监管重点针对的一个领域叫“影子银行”,我更愿意把它叫“银行的影子”。影子银行在强监管、严监管的行动下,被大量快速地压缩。为什么今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么突出?很多民营企业并非完全通过正规机构或正规渠道来进行融资,不少是通过影子银行来进行融资。监管节奏过快,影子银行业务大量压缩,最受伤的就是民营企业。有时候我们也在讲,加强金融监管是“拆雷”的过程。银行业确实有地雷,我们要把这些地雷拆除,而不是直接引爆。“拆雷”和“爆雷”的结果一样,地雷没有了,但造成的影响完全不同:“拆雷”比较平缓,地雷没了,风险消除了;“爆雷”,地雷也没有了,但杀伤力太大。所以,现在金融监管节奏和力度有所调整,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外扩大开放

金融开放是大势所趋。有很多研究表明,金融更加开放的国家比金融封闭的国家经济增长更为迅速。但也带来一些风险,资本项目开放太快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冲击。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个很典型的反面教材。应该说,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伴随着全面开放的步伐,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循序渐进,稳步实施,成效显著。有四个阶段: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是一个阶段,加入世贸组织至2008年金融危机是第二个阶段,2008年至2017年是第三个阶段,2017年11月份以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前。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主要配合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过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外汇资金和改善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外资银行业务随着外资企业在我国的迅速成长以及中资企业国际业务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外资银行陆续在我国设立代表处或者分行,经营范围主要为外币项下的部分银行业务。就在前天,我们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外资银行首席代表30人论坛。

第二个阶段,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主要围绕着履行“入世”承诺进行,同时采取了一系列自主开放措施。外资银行业务经营逐步范围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开始以战略合作者身份入股中资银行。逐步将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从外资企业和外国人逐步扩大到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逐步放松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限制,取消外资银行人民币负债不得超过外汇负债50%的比例等。同时,在承诺基础上逐步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

这个阶段,标志性的一件事是2004年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获得交通银行19.9%的股份。随后,一批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开始入股中资银行,尤其是积极参与了大型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一些外资银行还入股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入股广发银行、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入股南京银行等。

第三个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加强防范银行业风险,加强国际监管协调,防范跨境金融风险,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缓。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减轻,国际金融市场趋于再平衡,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2007年,我国针对外资银行提出的法人化等管理措施,在这一阶段不断深入推进。外资银行法人化对防范外资银行跨境风险起到良好效果。2014年12月,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适当放宽外资银行准入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条件,为外资银行设立运营提供更加宽松、自主的制度环境。

第四个阶段,当下进入了开放的快车道。2017年11月10日,时任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宣布了中国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政策。从银行业看,我国取消对中资银行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速度、幅度和深度不断提升。2018年2月,原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修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决定》,进一步开放中国银行市场,扩大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服务范围。11月28日,银保监会对外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我们看到,近期银行业多项市场准入项目获批。

应该说整个银行业对外开放,成绩还是比较明显的。2017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达到3.2万亿元,有法人机构39家,经营性机构1013家。2017年实现了两个超越,即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营业机构超过1000家。但确实我们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发展相对是比较平缓的,各项业务占比是比较小的。特别是2011年之后,它的市场份额是逐步在萎缩的。我们做了一个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到,2011年在中国内地的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是1.93%,之后逐年下降。到2017年,尽管规模超过3万亿元,但占比下滑到1.28%。所以,从长远看,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空间还是很大的。不开放,对我们自身发展不利,和高手过招我们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现在我们对外开放的逻辑是,第一引入高质量的竞争对手,来提升整个中国银行业竞争效率,提升我们的服务效率。第二,引入更多的机构,增加市场供给主体,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为我们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帮助。(待续)

文章点评
2020-07-01 16:24
银行 渤海银行将赴港上市,国内银行今年首单IPO要来了!
2020年过半,市场终于迎来今年第一只银行新股。6月30日,总部位于天津市的全国性股份 <详情>
2020-07-01 16:17
信用卡 平安银行国美联名信用卡,带你解锁热巴专享福利
近日,国美与平安银行携手推出首张以“品质生活”为主旨的联名信用卡正式发行,直击品质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