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流动性枯竭的P2P,安能完卵?(上篇)

稻草屋| 2019-7-6 18:30 阅读 1035 评论 0


昨天一则关于网信的新闻传遍网络,虽然文章说是小规模逾期,各大媒体基本上都用大字报版的眼球式题目传播,真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样,看内容基本也是口诛笔伐,就是暂时不雷,就这个阵势,也差不多了。

说实话,关于p2p与各家理财平台的话题,本人内心是不愿意趟这个浑水的,原因有三:

1、话题太敏感,涉及人数众多,不管是理财经理还是客户,经过这几年的折腾,多多少少都和P2P有点关联。

2、通过这几年的市场洗脑,很多投资人的投资行为与思维已经不理智了,不能说,说了也没人信,毕竟真话不好听,或者是与其现在的操作是相悖的。

3、个人文章定位为客观专业的原创文章,传导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与方法,不会主动揭具体某家理财公司的伤疤,所以,这种热闹本人从来不凑,因为不喜欢。

那今天并不是因为这则新闻,个人就坏了这个原则,其实关于P2P的文章早就写过,但没发过,最近有很多平台连续出问题,那今天我们就详细说一说关于P2P的一些话题。

平台爆炸的原因是不是真像很多媒体说的那样,怪罪于那些“老赖”?暴雷的公司是不是都属于欺诈行为?P2P最大的风险到底是什么?一家一家倒掉之后,剩下的会不会就此拿到毕业证?已经被埋的投资人应该怎么办?

请各位备好茶水, 我们一个个的分析,先说好,以下所有的内容不吹不黑,也不要对号入座,另外如果和你的理解与认知不同,也请反复琢磨琢磨,是不是有“不知庐山真面目”的因素在里面。尽量让自己从别人给你灌输的惯性思维中跳出来再下结论。


1

关于P2P的运作模式,前几年风光无两的时候,称其为史上最牛金融创新都不为过,各种互联网、大数据、爬虫、借款人识别等技术加持,曾一度将P2P与互联网金融画了个完美的等号。

经历过这次风波过后,不管是平台本身还是各家媒体,已经把互联网金融这个皇冠摘掉了,不约而同的叫回了它的本名:网贷

面对这个名字的时候,那就非常的好理解了,把以前的那些个硅谷技术都拿掉后,其实就是贷款,只是换了个渠道,网络贷款,甚至说在现实操作中有一大半的贷款业务也不全是通过网络途径放出去的,还有一部分是线下门店通过放贷员放出去的,也就是大家平时常见的插在车门、房门上,喷在路边、楼道里的贷款广告。

当这些通过各种途径的债权产生以后,通过一家叫做财富管理的高大上公司,工作人员将你的资金再与之进行对接,那我们将这个完整的操作过程称之为P2P业务。

你拿钱在这家公司购买的我们暂且称之为“理财产品”的东西,我们称之为P2P。

你购买的过程中,有的是以签约的线下合同为体现,有的是你被工作人员指导下载的一款APP软件显示出来的投资余额为体现。

复杂吗?其实不复杂,至此,我们基本就能够认识他个七七八八,核心的东西我们后面一一说来。


2


当我们了解了整个的运作模式后,我们再去看,其实它做了什么?做了银行正在做的事,那和银行的业务模式相比,其创新又在哪里?

目前看,有这么几点:

1、在放贷的过程中使用了互联网的跨地区优势,实现了线上跨地区放贷与吸收资金,可以让其业务范围开展的更快,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区域。

当然,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银行贷款,目前各家银行也通过各家APP进行授信,这点完全不是新技术,只是互联网技术进入每个行业后的基本形态。

东方财富通过旗下天天基金网,一年几百亿的基金销售额,这是非常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形式。

但根本的区别在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并没有改变其所销售产品的性质与形态!!!

2、在审核贷款客户的时候,使用了数据技术,这个技术不少见,也不是什么太神秘的技术,通过爬虫获取客户行为,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描绘出潜在客户的画像,针对客户兴趣点进行精准推送。

但这个技术更多使用的电子消费领域,能够让客户多次的接触潜在购买的商品,比如你京东搜索了一部手机,在你打开的多款APP中会自动推送手机广告,起点就是你对手机的搜索动作,让数据自动认为你有购买手机的预期,从而进行连续的推送,生怕你把这事给忘了。

但这个技术放在金融领域就不见得有多大效用,金融领域的底层无非就是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这些都是客观的,不会因外力二发生太大的改变,尤其是还款能力。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小型的贷款公司,本身的贷款成本过高,这是天生的,改变不了,再怎么分析,从你这拿走贷款的客户也属于高危群体,数据拿的再多,也只是在高风险的基础上去降低风险,即使这样,依然属于高风险范畴。

所以,我们能够看出,这些新型的技术,有用,但是对于金融的风险防范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说白了,其最优的应用场景不在这里。

说到底,金融不管怎么发展,其风控措施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这些技术,带来更多的是噱头。

我们从结果倒推再看一次,如果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的防范风险,在这波大雷中为啥没人提了?为啥没有见到效果?


3


从有了P2P这个新的名词,其所说所讲,似乎其生来就肩负起了普惠金融的担子。

如果从其对传统金融业务短板的补充来讲,乍看也没啥毛病,但事实上其野蛮生长的过程中,真的对中国金融起到普惠的作用吗?

打娘胎里带来的天生残疾,普惠金融的担子对其来讲确实有些过于沉重了!

既然说是天生的残疾,那就代表着不可避免,最起码现有市场下,想根治很难。

况且,这身上的病还不是一种,每个拿出来都可以说是恶性肿瘤级别的痼疾,何况多病缠身,出现现在的结果,多少有点不出意料的意思。

主要疾病包括:

1、期限错配

绝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都以取悦客户为最为重要的工作,客户感受是第一位的,关于这点,P2P可以说是最为出色的徒弟。

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以尊重客户的投资感受度为名,开始出现了大量的超短期、随时提取的产品,一年期?两年期?不要!因为不尊重客户,客户感受度不好。

真的是这样吗?从这种违背常识的超短期东西出现开始,P2P就已经掉进了无底深渊。

期限错配的大量存在,尤其是超短期资金对接长期债权,无疑已经将所有的P2P公司卷入了永无休止的找新钱漩涡,而且这个事还不能停,停了,你就会死!

但是,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客户不断出钱这个事情上,到底谁掌握了真正的话语权与主动权?显然,并不在某家公司手里!

就以最新的案情为例,15天的依然可见,这事,真心是一种病!




2、资产池、资产池

这两个大池子,可以说是相当的好用,P2P使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一边是不断往里面扔各种垃圾资产的的资产池,一边是配合期限错配玩的风生水起的资金池。

两个大池子的对接,让前端销售的业务开展如鱼得水:

银行理财要有募集期,我们没有,T+1计息!

到期不需要等待,回款及时,T+0到账!

信托、资管底层项目太单一,风险太大,我们分散,风险极小!

这年头,谁还没听过这么几句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的话术,如果真的像是说的这样,金融机构怕是要羞愧而死,早早的关门大吉啦。

如果说,程咬金称霸江湖靠的是三板斧,那期限错配、资金池、资产池就是P2P行业的灵丹妙药!

在这副剂量不小的药性带动下,硬是生生的做到了路人皆知,谁要是没投点P2P,似乎就是被这个时代所甩下的Loser,见人都不好意思!从业者也似乎成为了能够看懂这个时代真实面目的弄潮儿,一时间所有的精英都聚集在了这里!

从其使用的业务模式,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就能推导出,P2P最大的天敌是什么?

债权的真实性


债权的优质性


流动性风险


当然,这三个天敌,也不是每个平台都有,其中债权的真实性是其中比较主观的,因为这个可以从良心的角度去分析,毕竟“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行业里同样也底线,那这个唯一的底线就是每笔债权起码是真实存在的。

暴雷在假债权的不在少数,最为出名的就是易租宝,当年700亿称霸市场的易租宝,绝大部分债权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类似这种就是良心大大的坏啦!其结果也是死啦死啦的!

那发生这种纯诈骗事件的平台,我们暂且称之为“伪P2P”,不需要讨论,直接去死就够了。

那剩余的两个天敌,可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他们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不是主观意念就能够将其消灭的。同时也是危害性极大的两个毒瘤,金融发展这么多年,在债权领域无非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来不断的研究新的解决方案。

而,P2P在面对这两个天敌时,可以说是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属于上场3秒直接就被对方KO那种!



如果这事放在搏击比赛中,开场3秒直接比赛就结束了,观众不当场骂娘才怪!谁会花钱来看这种比赛?

再看看现在P2P的投资人,是不是也在骂娘?如出一辙。

再看瞧不上的银行、资管、基金等传统机构在经历过这么多的金融波动后,依然健在,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可想而知?和三秒被KO的相比,实力如何?

在目前已死的平台中,导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可以负责任的跟大家说绝大部分都是流动性风险所致,莫非是债权太优质了?非也,是还没那债权违约那一步,就已经提前死在流动性上了!就这水平,还想打满十二回合?还是多练练基本功吧。

说句难听的,对于这个行业,能够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平台都已经是凤毛麟角!即使扛过去,也基本上只剩下八分之一条命在那苟延残喘,只有出的气,没了进的气。

而所谓的债权质量,我们一般用坏账率来评估,现在看,绝大部分公司要么是零,要么不敢披露,连拿出来让人看的勇气都没有,还有啥可讨论的。


4


前面我们说了,P2P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流动性风险,债权风险不是没有,是还没轮到它出现就已经这样了。那这一趴我们就聊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

前文说过这个结论是从其善用的三板斧:期限错配、资金池、资产池推导而来,凭什么?

所谓期限错配就是承诺给客户3个月还款,转过身去就拿这未来3个月要还给客户的资金对接了借款人的24个月期限,似乎感觉还不够味,那就再配上一瓶老(资)干(金)妈(池),这才叫完美!

当所有客户的资金全部归集在一个账户上之后,操盘的人,瞬间感觉自己的智商飙升到了180!因为太轻松了,前端销售不断的找到新的资金进来,承诺到期回款的客户直接划出去,以使用客户12%的资金成本撬动了两倍甚至三倍的收益,这事要是一直这么下去,全世界都会是我的。

唯一的工作就是保证池子里的水一直是满的,那就需要不断的找到新的资金进来。所以前面就说过,这是个无底深渊,只要起来,就不能停,停了就会死,池子就会干枯。

对投资人而言,只要保证不断有人进场,退出时有人接盘就可以做到随提随走。

这仿佛就是梦境,而这个梦就只能做到2018年8月17日,《108条》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种疯狂,瞬间刷爆朋友圈、微博、知乎等一切有文字出现的地方。三板斧作为重点清理对象上了断头台。

真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起家靠的是互联网的旗号,败也败在不可控的互联网,互联网的传播速度立即在投资人圈里掀起轩然大波,在面对强监管的文件时,投资人心里想的只有赶紧跑路,生怕跑慢了被埋。

前边也说过客户手里的钱,到底谁有主动权,公司有吗?很显然没有 。当本是监管想让行业更加规范化运营的文件,被所有人解读成了杀伐檄文时,真正的杀戮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情形是这样的:新客户不敢拿钱进场,场内的存量客户到期不再续约,并要求立马离场,不到期的上门询问是否有影响,眼看着这瓶老(资)干(金)妈(池)就真的要干了,昔日里和蔼可亲的大爷大妈似乎像换了一个人,不再好说话。

池子的管理者这才意识到,真正的危机已经开始了,面对每日上门的到期客户,(当然这个到期是公司承诺的,对于客户而言,这个要求不算无理),但再回首,池子里面已经没有可以随时挪用的现金了。

而客户也已经不再是想走咱就能走了。

经过百度百科的学习,池子管理者明白了什么叫流动性风险时,为时已晚,每日上门的投资人数量不断增加,事态开始变的不可控。

啥叫祸不单行?一直隐藏在暗处的另一个恶魔:债权优质性!此时也是伺机而出,本身知道自己债权什么质量的,直接关门大吉(官方词汇叫良性退出),对自己放贷水平信心满满的选择装死不动,留着一口气总想试试真正的兑付风险到底是个什么滋味。极个别借款人或者企业看到这个情形,立马组织起来,选择拒不还款。

有人的地方就有办法,活人总不能让尿给憋死,面对蜂拥而至的投资人,第一时间组织应对话术。

比如:18年下半年开始,受经济危机和中美毛衣战双重压力,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严重影响了各行业经济发展,进而导致借款人还款压力过大。

再比如:因为市场在调整,去除不合规平台,投资人信心受打击,过个两三个月,投资人就会重拾信心,再次入场。

再再比如:放心吧,没问题,大不了一笔一笔的等回款,就是时间慢了点,我们也在配合公安机构积极打击逃废债人员,保证投资人利益!

而,经济下滑不会直接大面积导致企业倒闭、个人破产;投资人信心重拾谈何容易?逃废债人员有,但绝对是小范围,绝不可能导致整个盘面长期回款困难!

殊不知,这场由监管举刀酿成的踩踏事件,已经将这个行业最后那点阳气吸走,就像今天的题目所写:流动性枯竭!啥叫枯竭?




这是官方的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如果还不明白,那我再解释一遍:枯燥≈0,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

当一个资产流动性约等于0的时候,是有多可怕?换句话说就是全中国的投资人在此时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投啥也不投P2P!面对这样的流动性,如何挽救?如何让所有人重新拾起信心?除了难,想不到还有什么词汇能够描述。

那流动性风险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不是真的这么可怕?当遇到流动性风险时,具体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换一个市场,可能会更加具体。

就以这几天刚刚发生的最新案情为例:上市公司新城控股,董事长花一万元猥亵幼童被抓,导致其掌控的上市公司崩盘,其景惨烈程度如下:




在经历两个跌停之后,卖单依然高达270万手,接近1000亿的流通盘,一天也只是成交了1700万,而密密麻麻排在上面的数字,和依然在P2P跑不出来的投资人是多么的相像。

所以,这次的事件最大的原因、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是流动性风险!当流动性彻底击败平台后,真正的兑付风险才会到来。

因此,这里大胆预测一下,在这样的流动性风险下,对于大多数平台而言,起死回生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而是很小,装死装不下去的那天来临时,底层资产上那块遮羞布被揭开,真正的兑付危机才刚开始!


5


那是不是所有的平台其流动性都是这么差呢?也不尽然,前文提过,能够抗住的也算是凤毛麟角,但这些凤毛麟角也有一些共同点,我们整理一下:

第一种:很显然,就是没有建立资金池的公司,资金池就是个尿壶,好用的时候超级好用,没用的时候臭的要死,他是流动性风险的根源,如果业务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资金池,那本身就不存在太大的流动性风险,最起码不会踩踏。

第二种:通过P2P起家,后期成功转型为综合财富管理公司,且P2P业务规模占比越来越小,同时在客户中的口碑占中上等的公司,这类公司的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客户经理在营销过程中不会太过分的胡说八道,营销的过程相比较比较理性,不会大包大揽,这个时候出现流动性风险,客户在前期提示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表示能够理解。

同时也愿意和公司一起度过这个难关,这是最重要的。存量客户不闹事,本身就是对观望的新客户最好的示范。哪家客户最凶,一定是新客户最少,流动性最差。

第三种:纯线上平台,这个就对比着另外一类了,就是有成建制的线下销售团队的。

纯线上的必然会好一些,因为客户来源不同,这类公司一般是通过广告、电视剧、网剧、电影的植入获取客户,看似不牢固,其实不然,因为这部分客户基本比较年轻化,相对比较理性,面对事情的时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同时在客户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工作人员跟进,也就不存在太多的违规营销话术,

反观线下的,客户趋向于老龄化,存量客户年龄偏大,遇事不能够理性,甚至不知道自己买的什么玩意。

另外,在营销的过程中,因为人为的参与,必然会掺杂了太多的主观话术在里面,在这个时候,说过的话,反而起了副作用,投资人情绪波动会更大。

总之,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不同公司的营销策略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这也就真正走向了监管的初衷,就是在举刀,通过制造流动性危机,用市场的手段淘汰掉本就不应该存在的平台和业务模式。


从此,横行乡里的三板斧必将成为历史被淹没!

文章点评
2020-07-01 16:24
银行 渤海银行将赴港上市,国内银行今年首单IPO要来了!
2020年过半,市场终于迎来今年第一只银行新股。6月30日,总部位于天津市的全国性股份 <详情>
2020-07-01 16:17
信用卡 平安银行国美联名信用卡,带你解锁热巴专享福利
近日,国美与平安银行携手推出首张以“品质生活”为主旨的联名信用卡正式发行,直击品质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