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为什么都说保险是骗人的?

坏情绪| 2019-7-23 14:01 阅读 3034 评论 0

今天在网上把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看了一遍,发现可以编一本江洋行骗大全了。好好的金融产品,明明是有着皇室血统的公主,怎么就变成了“问题少女”?

先说明一下我本人身份背景,5年国家公务员工作经历,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现为某知名保险公司代理人,本人入职以来,几乎拿遍了所有竞赛、奖项。

你可别以为我是想吸引你找我买保险啊,可以看我之前写的所有文章,都没有有任何指向性销售动作,换句话说,我们公司不能异地销售,另外格格现在主要是带领团队,说这么多,是想让你放心,我是专业做保险且也没有任何利益倾向的。

反观很多公众号文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前面普及一大堆保险知识,都是为最后卖的保险产品做铺垫。

大家在这张图里可以找到格格吗?

首先,必须要为保险正名,真正的保险一定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刚需。保险的本源就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做出的风险管理的财务安排。真正的保险是家庭的保护伞,防止生活轨迹、生命品质被突如其来的意外和疾病影响。

摸着良心说人话,试问屏幕面前的你,从小到大可曾经历过小则磕碰、摔烫、猫爪狗咬,大则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意外伤害。答案肯定是有,还不止一次。一般人怎么也得活七八十岁吧,没有一个人拍着胸脯说自己有活佛加身,不会有意外、不会生病。

从这个逻辑看来,意外和疾病是任何一个吃五谷杂粮、肉眼凡胎的人一生中的必然,注意,我说的是必然!之所以感觉是小概率事件,只是不知道意外和疾病什么时候发生、以什么形式发生、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一点,你同意吗?

往下说回人性,所有人都觉得彩票中五百万、有一天嫁入豪门、平安喜乐这种事会发生自己身上,没有人觉得自己有一天会遭遇车祸、身患绝症、流浪街头。大多数人觉得那些意外风险和疾病都是别人家的事,离自己远着呢。当然我也不例外。

保险解决的就是这些必然会发生的小概率事件,通过互助、分摊的形式,让每个人都能在意外来临的时候不被击垮,也就是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么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好?那怎么就被妖魔化了呢?

我尽量通俗简单的来解释这个事儿,不然就得写至少两万字。

保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障型保险,另一类是理财型保险

“保障型保险”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购买这类保险,实现抵御意外、疾病等风险的目的。常见的有意外险、重疾险、定期寿险、百万医疗险等。

1

意外险

例如猫抓狗咬、磕碰、车祸、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会给付少则几千,多则百万的理赔款,这个不难理解吧?

2

重疾险

还有重疾险(顾名思义是重大疾病险),是指一个人得了大病,这时病人一般没有工作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吧,比如曾经他一年能挣20万,因为生病,现在20万挣不了了。然后,不管他会不会花钱治病,保险公司都会给他一大笔现金(金额的多少取决于当时保险买的额度)用以弥补生病期间的收入损失,当然这是一笔现金,怎么花这笔钱保险公司不管 。

3

定期寿险

还有一个是定期寿险,这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几乎人人必备的基础保险,就是一个人如果在60、70岁前挂掉的话,保险公司会给一笔金额不菲的钱作为补偿。当然关于寿险的细分就太多了,我就不展开讲这一部分了。

4

百万医疗险

另外一个保障型险种就是最近很火的百万医疗险,这个保险是只有看病去住院、检查、拿药等等一系列的花费后,保险公司看到票据才会报销。现在越来越多产品保额动不动400万、600万,其实基本是噱头。跟大家说一个数据,全国三甲医院的平均住院金额大家知道是多少吗?没错,一万三。

百万医疗险跟车险一样,是消费型的,如果今年没有出险,那这笔钱就花掉了,如果生病住院了,那可以报销上百万的额度。(注意,这跟重疾险最大的区别是,重疾险是不看病就能拿到钱,医疗险是自己先垫付,根据花费金额事后报销、返还 )。

大家看到了,以上这几类属于保障型保险,说白了都是跟人的生命、疾病相关的保险,是对经济损失作出的补偿。

一个保险产品的定价(也就是费率),取决于性别、年龄、职业习惯、包含病种、赔付次数、是否有起付线、涵盖保障责任等等众多因素,这类保险产品能不能挣钱,产品设计的关键就是测算事故发生的概率,其实就是和风险对赌的保障类产品,是非常考验一家保险公司的精算实力的。(敲黑板,这也是很多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根本区别)

因为保险公司一定会为那部分出险的客户,给到人家理赔款,如果测算不好风险概率的话,这款产品就会赔钱,相反,如果价格定太高,也会没有市场。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他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所以一个公司的精算水平至关重要,决定着是否可以稳健经营,这时候作为客户,其实是希望这家公司很有强的盈利能力,这样才能有强大的风险应对能力。再补充一句,保障类产品很多都价格不高,往往花一两千块就能撬动几百万的杠杆。

下面终于说到误会特别多的“理财类”保险了。也就是所谓的养老金、教育金、“有病治病,没病领钱”的万能保险。这类保险,是老中国百姓最先接触的保险,也正是这类保险彻底透支了“保险”的社会信用。说这个话题之前,需要说一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我们国家的保险公司,最长的发展历史只有27年,短短二十多年我国保险业从零做到全球第二大保费的市场规模,靠的就是野蛮发展。野蛮发展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这类理财型保险,当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素质普遍很低,经过简单的培训,背一些产品的销售话术,就开始大卖特卖。

理财型保险,也就是年金险。本是成熟的金融市场下的一类成熟的金融产品。它的存在可以理解为是家庭资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充当财产守门员的角色

比如一个家庭年收入100万,他可能有房产、有股票、有基金、黄金、外汇、投资其他创业项目等不同类别的资产配置,那么保险跟这些一样,是金融产品的一种。

但是它的特点就是会从条款角度约定固定的收益保证,这个收益,是确定保证的,虽然相对较低(无风险收益率,固定收益率2%-5%不等),但是作为家庭的无风险资产配置,在投资环境最差的情况下,也会有一笔稳定的现金入。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每年存一笔钱到保险公司,那他会有一个跟生命等长的稳定的现金流。这个金融产品稳定、和生命等长、强制储蓄等属性是其他金融产品没有的。所以,很适合像我父亲一样忧患意识比较强的人,他们选择年轻的自己给年老的自己存一笔钱,提升养老品质。但是未来收益实现的基本前提是,这笔钱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是雷打不动不能取的。

当年,很多保险公司和银行合作(这也是保费的主要来源渠道——银保渠道),当一个人要去银行存钱的时候,柜员就会引导他买成理财型保险(大多数老百姓是非常信任银行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说的时候大多是夸大收益,对保险“中途不能取”这一点避而不谈,所以很多老百姓稀里糊涂就在银行存了一笔钱,实际是买成了“保单”

这时候,当真正家里急需用钱的时候(比如买房娶媳妇、出国上学、生病住院等等)想到有这一笔每年在银行交的存款,去银行后却发现取不出来,如果硬要取,就属于违约行为,只能取很少一部分现金价值(这是专业术语,不展开)。可是,大多数老百姓不可避免会用到这笔钱,但是不仅取不出来,按约定,还需要每年往里存,不能断。这时候的种种不爽就全来了,跟开始买的时候形成天壤之别。


听到这,大家发现理财型保险的特点了吗?对,它的特点就是对保险公司来说稳赚不赔,理财型保险不用测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做风险对赌,只要坐等收钱,再拿去投资,再把一小部分收益给到客户就行了。金额还动辄都是几万几十万的大钱,若是中途客户违约,只能取极小一部分。

所以,和保障型产品相比,保险公司肯定喜欢卖理财型保险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保险公司大量的招人,当年卖的几乎都是这类理财型保险了。(说到这,顺便说一句个人感想,我觉得当年我们国家的保险公司应该也是不太具备精算能力,没有历史大数据库的理赔经验,设计不出便宜大碗好用的保障型产品。)

很多很多客户,在本身就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的情况下,却把不多的余钱买成了理财型保险,然而自己的家庭却在裸奔,急用钱时,还取不出来。

听到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很多人说保险是骗人的了吧?


话说回来,理财型保险本来是好的,只是应该先把保障型保险做足了以后,再考虑买理财型保险

作为行外人,你们可能不知道,这两年保险行业正在经历着大的整风运动,你稍微留意一下数据就会发现,理财类的保险几乎断崖式负增长,尤其是银保渠道越来越萎缩,这个渠道几乎已经被大公司边缘化了。

中国银保监会设立后,监管下沉,处罚加重,保监会一直呼吁“保险姓保”“保险不姓资”。所以,未来几年,保险公司会经历洗牌和迭代,健康险和养老险会大行其道。


好了,我叨叨完了,作为大白话说的普及性文章,可能略有不严谨的地方,望海涵~写文章的初心,本是梳理和记录自己的所学所得。慢慢的我发现格格后院竟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除了行外人,还收到很多同业的留言和私信。这些都促使了我必须得好好写~好啦,再说一句,格格后院真心不做保险推荐。想要保险咨询交流的,可以加我的微信,或者关注主页的微信公众账号。

孟子说理想的生活是“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希望保险可以给大家这样的安全感,一起迎来中国保险业理性的繁荣发展。

2020-07-01 16:24
银行 渤海银行将赴港上市,国内银行今年首单IPO要来了!
2020年过半,市场终于迎来今年第一只银行新股。6月30日,总部位于天津市的全国性股份 <详情>
2020-07-01 16:17
信用卡 平安银行国美联名信用卡,带你解锁热巴专享福利
近日,国美与平安银行携手推出首张以“品质生活”为主旨的联名信用卡正式发行,直击品质 <详情>